




2024年8月30日至9月1日,由中國煤礦文工團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打造的肢體戲劇《俑立千年》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完成首輪3場演出。不同朝代的“俑”們醒來,借助“戲劇+肢體”的融合表達、“影像+科技”的融合手段,講述他們千年所思所見以及心中所向,向觀眾展示他們的文化基因,講述歷史激蕩,展現文明交融,仿佛在訴說我是誰,從哪里來,從古至今,一脈相承。


肢體戲劇《俑立千年》首演

肢體戲劇《俑立千年》的舞臺,是抽象化的博物館展廳,古老而神秘。陶俑們“活”了起來,宛若精靈。“身形已成意未成”的彩繪伏睡女陶俑在兵馬俑的腳下蘇醒,睡了千年的她對萬物感到好奇,不停地向擊鼓說唱俑、綠釉陶男俑、三彩駱駝載樂舞俑等提出各種問題。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她認知了喜怒哀樂,感受到悲歡離合,她羨慕那些有名字有職業有身份的俑,和這些俑一起領略歷史的流淌,感受匠人的用心,在遇到三彩駱駝載樂舞俑后,和他們一起踏上去往心中長安的征程。此時的她,“身形雖舊意已成”。

尚未知來處,即已踏上征程



劇中的陶俑均為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,來自不同朝代,形態不同,身份不等,職業各異。他們訴說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,探討對方的職業和身份,驚異于命運的交織。兵馬俑通過自身陶文找尋出生記憶,晃然間頓悟刀削火烤泥塑上色,留下千年的痕跡,如同世代流傳于中國人骨血中的文化基因;彩繪男裝女陶俑宛若孿生,猶自訴說著往昔繁華與變遷;綠釉陶男俑與擊鼓說唱俑,講述著演員行業的歲月流轉,道出歷史就是一張巨大舞臺,歷朝歷代的人們,在這偌大的舞臺上書寫故事、扮演角色;戰亂時代的工匠向往安寧幸福的生活,他們把自己的向往寄托在聽樂俑與獻食女俑身上,把她們定格成一幅笑模樣;從西域走來的三彩駱駝載樂舞俑,歷盡千辛萬苦,只為目睹大唐長安的盛世繁華,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長安城。人生之旅,就是對中心長安的奔赴。




近年來,中國煤礦文工團在文物、古籍、非遺活化的創作項目上持續發力,以尊重文物尊重歷史為前提,努力創新舞臺表達方式,探索傳統文化與舞臺藝術的融合,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。肢體戲劇《俑立千年》集結了一批年輕且具備藝術創造力的主創:該劇由青年編劇楊浥堃擔任編劇,聯合青年導演、編舞鄭杰及煤礦文工團青年編導周文才合力創作。選擇不同朝代、不同身份的俑,匯聚同一時空,用跨界形式展現,對于主創團隊而言完成了一個不小的挑戰。在創作前期,中國煤礦文工團邀請相關文物活化、歷史及戲劇戲曲學專家對主創和演員進行培訓,創作過程中請相關領域專家嚴格把關,力求細節真實可考。劇本最后兩頁羅列的20部參考書目及22篇參考文獻,足見編劇楊浥堃查閱了大量的書籍、文獻,探訪每一尊“俑”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

該劇繼2023年9月于國博試演后,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建議,主創團隊在戲劇與肢體既跨界又融合的表達方式上,以及對哲學、文化命題的探討和審美的提升等方面,進行了修改完善。
該劇為2024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,并入選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作品。
---- 劇照拍攝:塔蘇、常文 --
[演員角色表]
郝姍姍 飾 伏睡女孩
何 將 飾 擊鼓說唱者
李艷超 飾 聞樂女
李 博 飾 卒長
魏健隆 飾 輕裝步兵、旅行者
鄭盛聰 飾 粟特商人
張高健 飾 參軍、回鶻馬商
苑小文 飾 蒼鶻、敦煌商人
弓豐源 飾 便服少年、龜茲樂手
王潤田 飾 便服少年
武一鳴 飾 獻食者、聞樂女
----演職人員----
出品/制作單位:中國煤礦文工團、中國國家博物館
總策劃/出品人:徐晉
總 監 制:靳東
監 制:何利山、劉亮
藝術總監:靳東
視覺總監:任冬生
編 ?。簵顩艌?/span>
戲劇構作:郝姍姍
導 演:鄭杰、楊浥堃、周文才、劉美池
作 曲:張藝馨
舞美設計:崔敬一
燈光設計:王潤杰、孟令洋
影像設計:KINOi楊騫視覺工作室
服裝設計:曹婷婷
化裝設計:劉戀
音響設計:張海坤
道具設計:韓志文
海報設計:行者航也—小航
攝 影:藥師視覺·塔蘇、趙若辰、王寶彬
編 曲:付文杰
混 音:李潔慧
執行制作:郭旗、張朔齊
行政統籌:馬凱瓊、楊藝
演出監督:朱海濤
制作助理:范霖迪
舞臺監督:宋維娟、吳星悅
助理舞臺監督:劉湲清
舞美設計助理:劉凱江
影像設計助理:岳崢
燈光技術:陳國亮、宋健、劉慶飛
音響技術:郭立平
音響執行:沈姝婷、張懌航
多媒體技術:朱慧婷
多媒體執行:閻慶玉
化裝執行:周川嵐、馬滕吉、曹坤、王潔
服裝管理:趙南、馬蒙、孫雪飛、李駿明
宣傳合作:光束戲劇
插曲《斗柄東指》
詞:出自《鹖冠子·環流篇》
作曲:張藝馨
演唱:宋維娟、郝姍姍、何將、李博、魏健隆、
鄭盛聰、苑小文、武一鳴、張懌航、張朔齊
主題曲《俑立千年》
作詞:楊浥堃
作曲:張藝馨
演唱:何將、郝姍姍